黔山石橋古法造紙非遺工坊: 從大山走向世界
- 作者:孫晉楠
- 來源:當代先鋒網
- 發(fā)布時間:2025-08-07 17:18:44
地處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丹寨縣南皋鄉(xiāng)石橋村,以留存完好的苗族古法造紙技藝而聞名于世,是中國古法造紙工序、工具保存得最完整的地方。2006年,丹寨縣石橋苗族古法造紙技藝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石橋古法造紙工藝流程與明朝宋應星著《天工開物》記載的圖解基本一致。專家們認為石橋造紙是漢代到唐代這一時期的造紙工藝,距今已有一千四五百年的歷史;明代李時珍所著《本草綱目》記述各地名紙:“蜀人以麻、閩人以嫩竹、海人以苔、吳人以繭、楚人以楮為紙”。而貴州少數民族苗族長期以竹、楮造紙,楮樹在丹寨石橋稱為構皮麻(構皮樹),是石橋造紙的主要原料。
黔山石橋古法造紙非遺工坊產品展示 (江杰·攝)
歷史上,因地處邊偏遠、交通閉塞,石橋白皮紙主要供給丹寨縣的讀書人使用,紙的銷量不大。石橋的手工造紙業(yè)長期處于個別生產,保證日常生活用紙和保留技藝的處境,造紙技藝也僅靠父輩或師徒之間的言傳身教,一代代地傳承下來。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機器紙的日益盛行,石橋白皮紙的市場也在不斷萎縮?!?0世紀90年代,村里幾乎沒有一戶人家造紙,古法造紙工藝瀕臨失傳?!痹旒埞に嚨膰壹壏沁z代表性傳承人王興武說。
王興武(左二)在向日本客戶介紹新式白皮紙 (黃曉?!z)
古法+創(chuàng)新 石橋造紙重回市場
作為家中造紙技藝的第18代傳人,王興武眼看著這門古老的民間技藝要失傳,他決定打破傳統,開始嘗試在古老的造紙中加入各種創(chuàng)意。1998年,王興武研發(fā)出用山上野花內置入紙張的彩色手工紙。2000年,他的彩紙被一位香港商人看中,以3元錢一張的價格簽訂了18萬元的訂單。
從幾分錢一張到幾塊錢一張,新的創(chuàng)意讓古老的造紙重新擁有了競爭力,這讓王興武備受鼓舞。石橋手工彩紙逐漸有了市場,石橋手工白紙也再次為世人所知。石橋村的年輕人開始學習傳承造紙,2009年王興武開始收徒授藝,并成立了黔山古法造紙專業(yè)合作社,2019年以合作社為主體建立了黔山石橋古法造紙非遺工坊。王興武的第一批徒弟已經掌握了全部的造紙技藝,并且傳授給更多熱愛這項技藝的人。
如今,經過諸多能工巧匠的工藝改良和技術創(chuàng)新,工坊已能生產出花草紙、書畫紙、云龍紙、凹凸紙、皺紋紙等逐漸開創(chuàng)出自己獨有的十大系列,一百六十多種紙,不同款式的紙張有的可以做燈罩、有的做裝飾、有的可以做書畫,其中最出名的石橋紙還是王興武生產的“迎春”紙,這款紙被國家圖書館和國家博物館指定為古籍修繕專用紙。迎春紙能保證pH值在7.5左右,為弱堿性,國際標準以此界定。較之機械造紙,它有著更長的保質期,儲存多年不變質,才能被用于文物的恢復。
學生晾曬做好的花草紙 (黃曉海·攝)
旅游+非遺 石橋造紙成為品牌
石橋造紙雖然在產品上不斷推陳出新,但是依舊保留了所有的古法工序,并且從河漚、漿灰、裝紙甑、起鍋到選料等大部分工序都是徒手操作,不使用任何現代工具。這也使得石橋古法造紙具有其獨特的歷史文化價值,被譽為中國古代造紙工藝的活化石。
以古法造紙為載體,工坊在大簸箕皮紙生產保護性基地、大巖壁造紙遺址與穿洞造紙基地開辦了古紙研發(fā)中心、古法造紙體驗中心,在石橋紙街創(chuàng)辦了石橋紙藝教學中心,并與省內外60余家旅行社和大專院校達成合作協議,在石橋成立古法造紙體驗實習基地。合作社充分利用石橋古法造紙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古法造紙藝術之鄉(xiāng)的旅游資源,目前200多名人員從事鄉(xiāng)村旅游開發(fā),開辦農家樂40家,旅游商品店8家。2005年至2022年到石橋村旅游觀光考察古法造紙的國內外旅客80萬余人。
在丹寨縣石橋黔山古法造紙非遺工坊的帶動下,石橋全村開設古紙合作社和個人工坊達12家,古紙戶總數達50余戶200余人,年產值超過千萬元。不僅暢銷國內,還遠銷澳大利亞、日本、韓國等40多個國家,如今石橋古法造紙成為當地名揚四方的非遺品牌。
客戶參觀工坊紙張成品 (黃曉海·攝)
鏈接:
丹寨縣石橋黔山古法造紙專業(yè)合作社非遺工坊
坐標: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縣南皋鄉(xiāng)石橋村
依托技藝:皮紙制作技藝
主打產品:貴紙、迎春紙、裝飾品、書畫用紙
電商平臺:無
來源《貴州文旅》
文/孫晉楠
編輯 劉霜
二審 謝予謙
三審 趙林
-
【高質量發(fā)展調研行】從籃球熱到稻花香,來看“村BA”后花園的豐收故事
水車不斷轉動,蟬鳴伴隨著濃郁的稻香宣告著秋天谷物的豐收。臺江縣臺盤鄉(xiāng)陽芳村,因緊鄰“村BA”發(fā)源地臺盤村,其依山傍水、景色宜人的環(huán)境特點,被譽為“村BA”的后花園。
-
促進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yè)|貴州建設省內外服務“一張網”
今年以來,貴州堅持就業(yè)優(yōu)先戰(zhàn)略,實施“六六就業(yè)穩(wěn)崗計劃”,強化省外省內就業(yè)服務“一張網”建設。
-
貴州省首個集中供熱項目取得關鍵突破!主廠區(qū)建設正式啟動
開陽熱電聯產及配套項目是貴州省興建的第一個集中供熱項目,是為開陽工業(yè)園配套建設的省重點工程項目。